在這個滑動指尖就能看遍世界的時代,影像早已不再稀罕。
每天,都有無數新的影像被製造出來、被拋上網路、被演算法篩選與推送。影像成了日常的空氣,看似稀鬆平常,卻時時刻刻淹沒著我們。
究竟,在這樣的時代裡,創作是為了什麼?
又該如何在影像的洪流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?
1. 影像氾濫
滑開手機,無數照片與影片快速閃過;人們用鏡頭捕捉生活,用影像訴說故事,也用影像宣告存在。每一秒,新的影像誕生;每一天,新的演算法決定哪些畫面值得被看見。
更甚者,如今甚至不需要出門、不需要相機,只要敲下幾行文字,就能生成一張影像。AI 影像生成工具,讓創作變得快速,也變得氾濫。
當創作變得如此容易,觀者的胃口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大。曾經能讓人驚艷的影像,如今可能只換來短短幾秒的停留。感官被不斷刺激,注意力越來越短,大家也變得越來越容易膩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影像是否還能承載真實的情感?還是終將淪為一場又一場,瞬息即逝的視覺煙火?
2. 現實與虛幻的邊界更加模糊
AI 所生成的影像,有時真實得讓人無法分辨是真是假。它們可以拼湊出從未存在過的場景,塑造不存在的人物,編造虛構的歷史。
這種能力,既令人驚嘆,也令人不安。
現實與虛幻的邊界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得模糊。
當一張影像未必代表真實,我們還能用什麼去相信眼前所見?在這樣的時代,影像不再只是紀錄現實,也成為建構虛構世界的工具。
或許,變亂真假,在創作上也許越來越模糊,也越來越難判斷。
但是換個角度來看,創作本身,就是想告訴別人自己的體悟與觀點。
真與假,或許對創作而言,從來都不是絕對的界線。
重要的是:那影像是否能傳達出我們心裡真正想說的感受與思考。
3. 創作是為了與自己對話
對我而言,創作首先是與自己的對話。
那是一種向內的行為。無論是影像、文字、聲音,創作讓我們在混亂的世界裡,找到片刻的清明。當外界充滿標籤、流量、演算法的規訓,創作提醒我們:還有一塊領土,純粹屬於自己。
創作不一定要被看見才能存在。許多時候,它只是為了讓自己看見。看見那些無法言說的情感,那些模糊卻真實的想法。或許也正因如此,創作才顯得如此珍貴。
4. 在影像洪流中自處?
那麼,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時代自處?
或許,我們必須先接受:影像的洪流無可避免。
與其苛責自己要「勝出」,不如誠實問自己:我為什麼按下快門?我想透過影像說什麼?這個問題,沒有標準答案。因為真正的創作,往往不只是為了別人的掌聲,更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白,或是探尋那些語言無法抵達的地方。
在這樣的時代,我們可以選擇:
- 放慢步調:不必急著追趕每個流行與趨勢,保留自己的步調。
- 回到初心:想起自己最初為何開始創作。
- 享受過程:創作本身就是意義,而不只是結果。
- 建立界線:在現實與虛擬之間,保留私人的、純粹的創作空間。
5. 在影像氾濫時代,創作更顯珍貴
在影像氾濫的時代,創作更顯珍貴。
不是因為它一定能帶來名利,而是因為它成為一種自我保存,一種存在的證明。哪怕世界再喧囂,創作都能替我們留下痕跡,告訴自己:
我曾看見、曾感受、曾存在。
讓我們繼續創作。哪怕只是為了自己。
因為那,也是最珍貴的自由。
給你的提問
在影像氾濫的時代,你創作的動力是什麼?
你又是如何在現實與虛幻交錯的世界裡,找到自己的步調?